骨质疏松症是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,目前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一般认为与内分泌、遗传、营养、运动、药物。疾病及酗酒和吸烟等因素有关。其发病机制在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影响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丢失,其中遗传和环境因索相关性大。
骨质疏松症的x线检查可显示所检查的部位骨量减少; CT或MRI检查时可见检查部位骨质变薄、骨小梁数量减少,骨脆性增加,致使骨折的危险度增加。该病女性多于男性,常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人,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,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
骨质疏松症的特点
(1)决定和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因素。不同人种、性别和年龄之间的骨量差别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,是不受人为控制、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。环境因素包括营养、体力活动和个人嗜好等,是影响骨量的可控因素。
(2)骨质疏松症是生命后期(中、老年期)人的骨骼退行性改变的结果,也是生物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,生命后期是骨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发期,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,女性较男性发病人数多且发生时间较早。绝经后、围绝经期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应用T值诊断骨质疏松。
(3)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轻度创伤性骨折,而且骨折不易愈合;在不小心摔倒后,特别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,骨折愈合效果差,往往导致老年人常年卧床不起,生活不能自理、残疾甚至危及生命。